“布谷,布谷,割麥種谷?!辈脊萨B那嘹亮的“歌聲”,在遼闊的田野響起,無邊的麥浪隨風翻滾著,如鋪在大鍋里的煎餅,一天天焦黃起來。
又是一個割麥的時節(jié)!
小時候,我不懂農(nóng)事,只有聽到布谷鳥叫,才感受到空氣中麥子成熟的氣息,心里既欣喜也有些莫名的煩躁,因為對于割麥這件事,我更多的是焦慮。
1990年,小弟弟農(nóng)歷四月二十七出生,正趕上農(nóng)忙時。一大早,父親先把大鍋的早飯和豬食煮上,就開始蹲在院子里磨鐮刀,等我們吃了飯、刷了碗筷、去了學校,他才能駕著人力拉車去地里割麥。
那時,太陽已升得老高,熱浪讓人難受,起早干活的鄉(xiāng)親們都收工回家了。偌大的麥田里,只剩下父親孤獨的身影,他彎著腰,前腿弓著,后腿蹬著,一手抓麥稈,一手緊握鐮刀,一鐮刀一鐮刀地放倒、集中、晾曬。盡管他很努力,但畢竟只有一個人。俗話說“快手不如幫手”,兩天過去,麥田里的麥子還有一半倔強地立著,鄰居家的地里已經(jīng)收拾干凈了。
我那時10歲,大弟弟8歲,也想著幫父親割上一把,他卻故作輕松地說:“就這點兒活,爹一會兒就干完了,用不上你們!”第三天早上醒來,我們意外地沒聽到磨鐮刀聲,倒是院子里一個高大的“蘑菇”矗立著。父親的雙眼充滿了紅色的血絲。他一臉笑意卻遮掩不住渾身的疲倦。原來,為了不使麥子熟透掉落在地里,父親居然一夜未眠,割完了剩下的麥子,還一一捆綁好拉回家,搭成了一個方便遮蓋和晾曬的大麥垛。
1992年4月初,麥穗又黃了,父親卻因病撒手人寰。
院子里再沒有那佝僂的身子為我們削制木槍,也沒有了來回在磨石上靈活推拉的大手,父親從此不再割麥了。
12歲的我和母親成了割麥者。10歲的大弟弟用頭頂、肩扛、懷抱、手提的混合動作,把麥捆運到地頭,小心地放在拉車上。開始時,他每次拉五六個,后來,每次拉三四個,最后,車上只放一兩個麥捆,他就踉踉蹌蹌地上路了。我知道,他已精疲力盡。
一個10歲的男孩,在艱難的生活面前,迅速長成男子漢!
春耕秋耘,冬種夏收。
四季輪回中,麥子青了又黃,黃了又青。逐漸長大的我們,割麥技術(shù)日益熟練,力氣漸長,干農(nóng)活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困難。因為吃過生活的苦,所以我們對知識的情感如同饑餓的人看到面包。我辦理了“農(nóng)轉(zhuǎn)非”,吃上商品糧;小弟弟上了大學,進了公司,成為技術(shù)人員;大弟弟選擇進廠做工人。家中只剩下兩個人的耕地,還有一部分被別人承包種了中藥材。種小麥的地越來越少了,小麥也不用鐮刀去割了。
現(xiàn)在,每年的夏收,政府會專門組織各種型號的割麥機來到農(nóng)田,為農(nóng)民收割麥子。機器一過去,麥稈變成麥茬,麥穗變成麥粒,現(xiàn)場裝袋,回家就曬,實在方便。
因為疫情我們不能返鄉(xiāng),今年的麥收,我們姐弟都很擔心。母親打來電話說,村里組織了青年志愿者,幫鄉(xiāng)親們夏收。她只管把門敞開著接糧食就行,一個人在家就能搞定。
我們勸母親,今年收了糧,就不要再種了,勞累了一輩子,該歇歇了。
母親卻笑著說:“現(xiàn)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自己種自己吃,還發(fā)糧食補貼,多好的日子呀,我一定要種到走不動為止。”
是呀,地是要種下去,只是,用鐮刀割麥這件事怕是要成為永久的回憶了!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第九小學)
責任編輯:李啟松 時運斌 黃亮
總平臺審核編輯:楊涵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