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普博覽 » 人文歷史
  • 中華文化 | 有待 Having Something to Depend on
    中華文化 | 有待 Having Something to Depend on
    • 有待Having Something to Depend on有所依賴,與“無待”相對?!坝写钡挠^念出自《莊子》。莊子(前369?—前286)認為,人和事物的存在無法脫離其所處的境遇,因而總會受到各種外在條件的限制和制約,也即是“有待”的?!坝写苯沂玖耸挛镏g的相互關聯(lián)與依存關系。只有人的心靈能夠超越其所處的現(xiàn)實境遇,不為外物所束縛、牽累,才可達到一種自由、無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28
  • ?
  • 中華文化 | 學于眾人,斯為圣人 Learning from Others Enables One to Become a Sage
    中華文化 | 學于眾人,斯為圣人 Learning from Others Enables One to Become a Sage
    • 學于眾人,斯為圣人Learning from Others Enables One to Become a Sage跟眾人學習,就可以成為圣人。這是清代史學家、思想家章學誠(1738—1801) 提出的求道成圣的方法。“圣人”是古人推崇的最高人格。圣人基于對天道、人心的把握,可以制定、規(guī)范人倫生活的秩序與法則,其所言所行成為人倫世界的至高典范。而圣人并非孤立于眾人而存在的,而是從眾人那里廣收博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26
  • ?
  • 中華文化 | 萬物之理 Universal Principle
    中華文化 | 萬物之理 Universal Principle
    • 萬物之理Universal Principle各種事物的理。古人認為,不同的事物之中包含著各自的“理”。“萬物之理”可以指事物或人的屬性,也可以指事物運行或人的言行所遵循的規(guī)則。有些人會強調“萬物之理”的差異性,萬物有著各自不同的“理”,“理”構成了事物間的區(qū)別;有些人則主張,萬物所具之“理”雖然不同,但在根本上是統(tǒng)一的,萬物只有一個“理”。This term r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22
  • ?
  • 咬文嚼字 |“皮草”“皮毛”及“草皮”
  • ?
  • 中華文化 |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The Rules of King Wen and King Wu Are Like Slack and Taut Bowstrings
    中華文化 |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The Rules of King Wen and King Wu Are Like Slack and Taut Bowstrings
    •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The Rules of King Wen and King Wu Are Like Slack and Taut Bowstrings周文王、周武王(?—前1043)治理國家像使用弓弩一樣有緊有松,寬嚴結合?!拔奈洹敝钢芪耐酢⒅芪渫?;“道”指治國方法;“張”本指拉緊弓弦,比喻嚴及緊張;“弛”指放松弓弦,比喻寬及放松。以孔子(前551—前479)為代表的儒家主張治國應以德禮教化為主,武力刑罰為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20
  • ?
  • 中華文化 | 元氣 Yuanqi / Fundamental Qi (Vital Force)
    中華文化 | 元氣  Yuanqi / Fundamental Qi (Vital Force)
    • 元氣Yuanqi/ FundamentalQi(Vital Force)原始狀態(tài)的氣?!霸币鉃槌跏?、端始,“元氣”就是指處于原始狀態(tài)的“氣”?!霸獨狻睕]有具體的形狀,同時也沒有分化出陰陽的屬性?!霸獨狻痹谔斓厝f物之先而存在?!霸獨狻苯浻梢欢ǖ淖兓峙袨殛庩栔畾饣蛱斓刂畾?,進而生成天地萬物。有些古人認為“元氣”就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也有人認為“元氣”來自更根本的虛無。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19
  • ?
  • 中華文化 | 燕樂 Banquet Music
    中華文化 | 燕樂 Banquet Music
    • 燕樂Banquet Music原指天子及諸侯舉行祭祀、宴享活動時所用的音樂,隋唐以后專指供宮廷宴享、娛樂用的各種俗樂。燕,通“宴”?!把鄻贰弊钤缫娪凇吨芏Y》,它一般采自民間及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其特點是有歌有舞??梢哉f,雜用外族樂舞是“燕樂”起始就有的特色。隋唐時期,隨著外來音樂大量傳入中國,在漢族及少數(shù)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廣泛吸收外來音樂,形成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18
  • ?
  • 中華文化 | 文化 Wenhua (Cultural Education)
    中華文化 | 文化 Wenhua (Cultural Education)
    • 文化Wenhua (Cultural Education)文治教化,即以禮樂、法度等教化民眾。是“人文化成”的略語。本指根據(jù)社會實際狀況,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則教化民眾,引導民眾向善,以達成良好的社會治理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既有差等又有調和的社會秩序。在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中,多與“武功”(指運用強力甚至暴力手段實現(xiàn)社會治理)相對,是儒家倡導的治理國家的主要方法。近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17
  • ?
  • 中華文化 | 效驗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中華文化 | 效驗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 效驗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實效和驗證。王充(27—97?)特別重視“效驗”。王充認為,舉出實效和驗證是判斷言論是非的唯一方法或標準。人的認識是否正確,不能憑說空話或聰明才智來判斷,必須通過“效驗”來證明。王充對言論是非的“效驗”,并不只是依賴于感覺經驗,還需要理性思維對感覺經驗進行加工推理,從而獲得正確的認識。This term means testing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16
  • ?
  • 中華文化 | 童心 Childlike Heart
    中華文化 | 童心  Childlike Heart
    • 童心Childlike Heart指人的自然本性,即尚未受到后天教化熏染的純真坦白的赤子之心?!巴摹笔峭砻魉枷爰依钯棧?527—1602)針對理學家虛偽矯情的文風以及復古派崇尚模擬的流弊而提出的文藝創(chuàng)作觀念,這一術語主要用于古代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李贄的“童心說”強調一切好文章均是童心的產物,只有以童心作文,以自然本心為文,才能沖破儒家“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桎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15
  • ?
  • 中華文化 | 萬物一體 All Things Are One
    中華文化 | 萬物一體 All Things Are One
    • 萬物一體All Things Are One人與萬物是一個整體。古人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天地生成的,雖然有類別之分,但終究遵循同一根本原理,有著根本的共通性或一致性,就像一個人身體的各個部分一樣;人對此須予體認,方不失為萬物之靈。宋明儒者以此重新詮釋“仁”的概念,今人又由此開掘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這一思想和“民胞物與”一樣,超越了人類本位的思維局限,達到了人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14
  • ?
  • 中華文化 | 玄默之表 Being Quiet and Reticent
    中華文化 | 玄默之表 Being Quiet and Reticent
    • 玄默之表Being Quiet and Reticent指清靜無為、沉默寡言的外表。它多是長期專注于探索高深、玄遠、新奇問題的人所特有的神態(tài)、行為方式等。在南朝劉勰(465?—520?或532?)的《文心雕龍·隱秀》中,它特指蘊含深遠意義、深沉情感而又平淡樸實的文字,或指于平淡樸實的文字中蘊含不同尋常的思想感情的風格。后來由此演變?yōu)橐环N類似于西方文論中“冰山原則”“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09
  • ?
  • 中華文化 | 心本自樂 Joy Is Original of Man's Heart and Mind
    中華文化 | 心本自樂 Joy Is Original of Man's Heart and Mind
    • 心本自樂Joy Is Original of Man's Heart and Mind人心本就是快樂的。這是王陽明(1472—1529)的弟子、泰州學派創(chuàng)立者王艮(1483—1541)提出的觀點。它是對王陽明“樂是心之本體”觀念的繼承。王艮認為人生下來就是快樂的,而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這個真樂本體被一己私欲所蒙蔽,而要破除這種束縛,就要用自己內心的良知來覺照私欲,通過致良知可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06
  • ?
  • 中華文化 | 善勝兵者,先自修理 Success in War Requires Good Organization
    中華文化 | 善勝兵者,先自修理  Success in War Requires Good Organization
    • 善勝兵者,先自修理Success in War Requires Good Organization善于打勝仗的人,須先做好自身的整治。戰(zhàn)爭的勝敗,表現(xiàn)在戰(zhàn)場之上,但決定勝敗的因素往往在戰(zhàn)場之外。作為高層的軍事領導者,首先要從戰(zhàn)略層面考慮如何克敵制勝。政治清明,百姓擁護,戰(zhàn)爭才會得到很好的后援;治軍嚴整,軍令暢通,軍隊才會有戰(zhàn)力。這樣才可保障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進而戰(zhàn)勝敵人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05
  • ?
  • 中華文化 | 素樸 The Natural State
    中華文化 | 素樸  The Natural State
    • 素樸The Natural State質樸?!八亍北玖x為未染色的絲帛,“樸”本義為未經加工的木材。古人引申其義,以“素樸”來指稱人與事物天生自然的本性或狀態(tài)?!八貥恪笔桥c后天的作為或干預相對的。以道家為代表,主張為政者應以無為的方式保護百姓的“素樸”狀態(tài),避免對百姓施加過度的干預。但也有學派認為,人和事物天生的材質必須經過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就其功用。The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04
  • ?
  • 中華文化 | 氣盛言宜 Virtue and Knowledge Produce Good Writing
    中華文化 | 氣盛言宜 Virtue and Knowledge Produce Good Writing
    • 氣盛言宜Virtue and Knowledge Produce Good Writing作者德行、學養(yǎng)深厚,作品的內容自然就充實而有氣勢,語言表達也就能夠做到合宜?!皻狻奔嫖恼戮駳赓|與作者人格境界而言,“言宜”則是指文辭能夠達意而且聲韻和諧。出自韓愈(768—824)《答李翊書》。韓愈志在“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認為“氣”與“言”二者不可分割,其內在邏輯是:作者德行、學養(yǎng)深厚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03
  • ?
  • 中華文化 | 兵之所以強者,民也
    中華文化 | 兵之所以強者,民也
    • 兵之所以強者,民也The Military Is Strong Because It Enjoys Popular Support軍隊強大的根源在于民眾。中華先哲早有兵民一體、軍政一體的大軍事觀,而不以單純、片面的軍事觀點衡量軍隊的戰(zhàn)斗力。這是符合實際的,因為民眾是軍隊的兵源,也是戰(zhàn)爭所需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來源;民力與軍力、民心與軍心、民氣與士氣等是相通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這是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8-02
  • ?
  • 不只是快樂:“村超”給中國西南小城帶來了什么?
    不只是快樂:“村超”給中國西南小城帶來了什么?
    • 7月15日,人們在觀看貴州“村超”足球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新華社貴陽7月27日電 作為一名個體工商戶,39歲的楊林日常朋友圈比較窄。今年5月以來,愛好踢足球的他,代表貴州省榕江縣忠誠村足球隊參加“村超”比賽,才結識了更多球友?!扒驁錾霞ち覍乖谒y免。但通過足球能拉近各球隊之間的距離,友誼和歡樂在彼此之間不斷地傳遞。”楊林說。
    • 駱飛 周文其 解文韜 2023-07-30
  • ?
  • 中華文化 | 仁人志士 A Person with Compassion, Integrity and Resolve
    中華文化 | 仁人志士 A Person with Compassion, Integrity and Resolve
    • 仁人志士A Person with Compassion, Integrity and Resolve有仁愛之心又有高尚節(jié)操、堅強意志的人?!叭嗜恕敝赣腥蕫壑摹⒂械滦械娜?,“志士”指有遠大志向、堅強意志和高尚節(jié)操的人。也說“志士仁人”。多泛指熱愛國家、民族,為國為民出力的人。他們尊崇道義,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甘愿自我犧牲,為世人樹立了行為典范、精神表率,為后人所景仰。Renren(仁人) mean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7-30
  • ?
  • 中華文化 | 六氣 Six Forms of Qi (Vital Force)
    中華文化 | 六氣 Six Forms of Qi (Vital Force)
    • 六氣Six Forms ofQi(Vital Force)氣的六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傲鶜狻币徽f最早見于《左傳》?!皻狻笔菢嫵梢磺杏行沃锏幕静牧希溆鲃佑谔斓刂g?!皻狻痹谶\行變化中表現(xiàn)為六種不同的形態(tài),即陰、陽、風、雨、晦(黑夜)、明(白晝),統(tǒng)稱為“六氣”。陰與陽、風與雨、晦與明,兩兩相對。在六者的相互作用中,生成了更為復雜多樣的人與自然的現(xiàn)象。This term mea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編委會 2023-07-29
  • ?
 «上一頁   1   2   …   7   8   9   10   11   …   32   33   下一頁»   共651條/33頁 
?
按分類瀏覽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