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要干實事,要把實事做實,但怎樣才能做實呢?把事情做實不是抽象的。要做實,一個是做對,一個是做好。
把事情做對,也就是做對的事情,做該做的事情。這種事情如果是來自上級領導,首先就應該把上級領導的意圖搞清楚,把任務的具體要求搞清楚。如果不清楚,一定要及時向上級請示請教。比如同樣是調(diào)研,目的任務有所不同,有的要“四不兩直”,有的則要事先對接;有的就要單刀直入、下馬觀花;有的需要開座談會、通氣會。搞不清楚要求,忙得越多,效果可能越差。
工作中常常有很多事情來自于我們的職責,而非直接來自于領導。那么,首要的就一定是把我們的職責和邊界弄清楚。我們的職責也可以理解為是我們的任務,只不過是更原則、更籠統(tǒng)的任務。從職責出發(fā)主動作為,而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上級指令,是我們干工作的重要方式,甚至是主要方式。干符合我們工作職責的事情,也是干對的事情。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在干對事情的前提下,把事情進一步干好,就叫做實了。
為此,首先要把實際情況搞清楚。接到一項任務,開展調(diào)查研究是第一位的。干工作不是聊聊天,不是泛讀文章,光是知道一個大概,是無法把事情做周延的,當然更不能叫做好了。對于事情的了解,一定要越細致、越具體越好。不妨給自己畫一張思維導圖,列一張詳細的任務清單,盡可能系統(tǒng)、詳盡地做好調(diào)研。當年劉伯承元帥就有著名的“五行說”。這五行就是任務、敵情、我情、地形和時間。他還用自己的五個手指,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拇指比作“任務”、食指比作“敵情”、把中指比作“我情”、把無名指比作“地形”、把小指比作“時間”,并且說,五行不定,輸?shù)酶蓛?。這個“五行說”就可以看作劉伯承元帥的思維模型、問題清單。
其次,要做好事情,就要多想。要樹立“廟算”的概念,廟算的概念來自于《孫子兵法》,原則是多算勝、少算敗。毛澤東同志給新華社的一個題詞就是:多想。周恩來同志也有一句名言,叫做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一般說來,如果我們沉浸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中,沉浸在對工作的思考上,發(fā)動團隊頭腦風暴,就可能考慮得更深入更周全,工作效果也會更好些。浮在工作面上,或者心不在焉,一定會出漏洞的。
要把事情做好,就要確定合適的目標任務,既不能超乎實際地高,也不能毫無挑戰(zhàn)性地低。過高不僅是超出能力的問題,還有可能把工作的節(jié)奏全部打亂,從而引起部分與部分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爭資源、打亂仗,盲目攀比,最后亂成一鍋粥。
要把事情做好,就要把事情落實到具體。首先工作要求一定要具體,避免只有定性而無定量的指示。比如,不要總說你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抓住有利時機,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高度負責。而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算把工作做好了,怎樣才能抓住有利時機,怎么樣才算全力以赴。如果我們面對的是經(jīng)驗豐富和組織領導能力強的干部,那么就原則要求和思路講清楚就可以。但是如果我們面對的是經(jīng)驗不足的同志,或者從事具體工作的同志,那就不僅要把原則講清楚,而且一定把任務的要求講具體,把工作方法講具體。比如我們說你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那倒不如告訴大家我們要完成哪些具體的指標,工作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位置。與其說要抓住有利時機,倒不如說哪些事情對我們有利,我們要把握好哪幾個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與其說要大家全力以赴,倒不如說我們現(xiàn)在要把什么工作擺在第一位,哪些工作可以暫時放一放,哪些工作可以簡化,哪些工作可以合并。與其說你們要高度負責,倒不如說這件事情由誰來負責、負責哪個方面。
要把問題解決在過程中。不要等著半年以后、一年以后算總賬。那時即便算得清損失,也無法挽回。督促檢查是手段,把事情保質保量地完成才是目的。有的同志工作起來有惰性,不推就不動,那就要推一推。有的同志你不督促檢查,他就認為這項工作可以不干了。所以時不時地要把這根弦拽一拽。還有的任務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需要從更高層面加以統(tǒng)籌解決的問題,這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大家解決問題。跟蹤檢查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及時地、合情合理地調(diào)整任務和進度,避免因為情況變化造成原有目標不能實現(xiàn),同時由于沒有制定新的可行的目標,造成工作拖沓脫節(jié)。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部副部長)
來源:前線客戶端
責任編輯:羅穎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