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成宮 作者:北京印刷學院 集體創(chuàng)作
觀耕臺 作者: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鄒峰團隊
神倉 作者:小菓點心模具博物館 于進江
慶成宮、觀耕臺、神倉共同構建了古代農(nóng)耕文明的核心記憶。慶成宮作為皇家祭祀的終章,以金碧輝煌的殿宇見證帝王與土地的契約;觀耕臺以高臺視角俯瞰農(nóng)耕儀式,彰顯“以農(nóng)立國”的治國理念;神倉以圓形建筑象征“天圓地方”,儲藏的谷物既是祭祀圣物,亦是土地饋贈的見證。三者串聯(lián)起“祭天-親耕-儲谷”的完整禮儀鏈,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社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及帝王通過儀式強化統(tǒng)治合法性的深層邏輯。
慶成宮:禮樂農(nóng)桑的終章
慶成宮始建于明代天順二年(1458年),原名“齋宮”,是皇帝祭天祀地前的齋戒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這座建筑被改建為慶成宮,成為皇帝完成“親耕享先農(nóng)”禮后犒賞群臣的殿堂。主體建筑為綠琉璃瓦歇山頂?shù)钣?,五開間前設月臺,內(nèi)飾金龍和璽彩畫。每當春耕禮成,皇帝會在這里設宴款待文武百官,樂舞生們奏響中和韶樂,舞姬們跳起干戚舞。慶成宮是先農(nóng)壇“祭祀-親耕-慶成”完整禮儀鏈的終點,見證了古代帝王“勸課農(nóng)?!钡闹螄砟?。
北京印刷學院集體創(chuàng)作的“慶成宮”印章,以3D打印技術復刻了這座皇家宮殿的威儀。印面二字如青銅鼎文,邊款鐫刻著“皇帝‘親耕享先農(nóng)’禮成后舉行慶賀典禮以及犒賞隨從和文武百官的宮殿”的銘文。
觀耕臺:俯瞰土地的視角
每年仲春,皇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完成親耕禮,隨后登上觀耕臺。三公九卿們手持農(nóng)具,在耤田里往來耕作。皇帝則端坐在高臺上,看著這片象征天下的土地,心中涌動著“以農(nóng)立國”的治國理念。明代時,觀耕臺為木結構,清乾隆年間改為磚石砌筑的須彌座高臺。臺高1.9米,邊長16.06米,四周環(huán)繞著漢白玉欄板,柱頭雕刻著云龍紋。
鄒峰團隊創(chuàng)作的“觀耕臺”印章,以3D打印技術凝固了這座高臺的歷史記憶。印章的印面線條如刀刻般凌厲,仿佛能聽見百年前犁鏵破土的聲響。
神倉:谷物的神圣旅程
每年秋收后,天子親耕的耤田谷物會被送入神倉。這些谷物經(jīng)過嚴格的篩選與晾曬,被儲存在倉房中。它們不僅用于皇家祭祀典禮,還象征著皇帝與土地的神圣聯(lián)系。倉房內(nèi)的雄黃玉旋子彩畫,既是為了驅蟲,也是為了彰顯皇家的威嚴。神倉建筑群初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原為旗纛廟,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為神倉。倉制圓形,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前為收谷亭,東西為倉房。
于進江設計的“神倉”印章,采用木頭材質與榫卯結構,激光刻制出這座“天下第一倉”的輪廓。印章的木質紋路間,仿佛能聞到谷物的清香。
三枚印章恰似一部微縮的農(nóng)耕史詩:慶成宮印勾勒出禮樂的終章,觀耕臺印凝固了俯瞰土地的視角,神倉印則鐫刻著谷物的神圣旅程。它們?nèi)缤⒙湓跉v史長河中的農(nóng)具,被制印人精心拾起,譜寫成跨越時空的文明和弦。
責任編輯:齊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