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講究“順四時而從陰陽”?!饵S帝內經(jīng)》曰:“夏三月,此謂蕃秀?!毕募?,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萬物繁茂秀美。此時人們應順應“夏氣長旺,陽盛于外”的季節(jié)特點,從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調攝,以達到防病益壽的目的。
夜臥早起,適度出汗
《黃帝內經(jīng)》指出,夏季要“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晝長夜短,人們應順應天時,適當延后入睡時間,但仍應于子時(晚11時至凌晨1時)之前入睡;適當早起,可于卯時(晨5時至7時)即自然界陽氣升騰之時起床,以養(yǎng)護陽氣。由于夜間睡眠時間相對縮短,夏季午間可小憩20~30分鐘,有利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持精力充沛,又可避免正午時分外出,以防暑熱熾盛傷及人體正氣。
炎夏酷暑、陽熱旺盛之際,人體汗孔多處于張開狀態(tài),汗出相對較多。這是機體維系陽熱盛而不亢的一種自我調節(jié)方式。夏季當汗,但不宜過汗。長時間處于高溫、暴曬的環(huán)境之中,或者勞作、運動過量等,會導致汗出過度,易傷津耗氣,同時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夏季宜適度勞作、運動,防止過度出汗。
此外,不要過于貪涼近冷,如久處低溫空調房、用冷水淋浴等,以免風寒賊邪透過開放的汗孔,侵襲肌膚、筋脈、骨節(jié)乃至臟腑,困厄陽氣,阻閉經(jīng)絡,從而導致口眼歪斜、關節(jié)疼痛、上吐下瀉等癥狀。
調暢情志,靜以養(yǎng)心
心藏神,與夏氣相通應。盛夏酷暑,天氣悶熱,心陽得夏暑之氣容易亢盛生火,擾亂心神。另外,汗為心之液,暑氣當令,汗液外泄,易耗傷心陰,使心神失于充養(yǎng)。因此,夏季人們易出現(xiàn)煩躁不安等情緒問題。《黃帝內經(jīng)》指出,夏季應“使志勿怒”,即寧心靜氣、避免暴怒,通過調神,使陽氣得舒、心得所養(yǎng)。
調護脾胃,食以養(yǎng)陽
夏季過食寒涼,會對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第一,過食涼食冷飲可阻閉意欲浮散向外的陽氣,雖達到減少出汗的消暑目的,但當汗未汗,正常的津液困阻于體內,就會變?yōu)樗疂瘛⑻碉嫷炔±懋a(chǎn)物,從而引發(fā)胸悶、腹脹、大便稀溏等癥狀。第二,夏季人體陽氣浮于肌表,陰氣內伏臟腑。此時脾胃本就相對溫煦不足,又復加涼食冷飲,從而導致功能受損,易出現(xiàn)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癥狀。因此,夏季飲食宜溫不宜冷,要以顧護脾胃、養(yǎng)護陽氣為原則。
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濕熱之邪易困脾。人們可適當選用佩蘭、藿香等具有芳香化濕作用的食材,以及茯苓、薏苡仁、蓮子等具有健脾滲濕作用的食材,以醒脾、健脾、運脾。
冬病夏治,防治未然
冬病夏治,是中醫(yī)特色治療手段之一。冬季天寒地凍,陽氣處于閉藏狀態(tài),因此對于一些偏于虛性、寒性的疾病,治療往往見效相對緩慢。而盛夏伏天,陽氣充沛浮散,正是驅散體內陰寒之氣的好時機。所以,在夏季采用內服藥物或穴位敷貼(即“三伏貼”)、針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以扶助陽氣、驅散邪氣,有利于調節(jié)機體陰陽的平衡,進而達到防治某些“冬病”頑疾(如哮喘、氣管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的目的。
(作者系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李敬孝,健康報特約記者衣曉峰整理)
責任編輯:任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