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關注水鳥的分布數量和保護情況?“因為水鳥是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指示類群,鳥多了能反映出這個地方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比較好,或者如果是濕地正處于恢復期就說明恢復得非常有成效?!敝袊鴦游飳W會副理事長、北京動物學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張正旺對記者表示,對黃河流域的保護來說,鳥類是重要的基礎信息數據。
自2022年10月以來,黃河流域首次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正式啟動后,已經于當年10月和2023年1月組織了兩次沿黃省份的同步調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于秀波告訴記者,“很多發(fā)現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比如首次確認朱鹮在甘肅省境內的越冬記錄;山東東平湖的青頭潛鴨數量倍增等。”而根據今年1月的調查,同步調查的濕地水鳥數據擴充到約57萬只。
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的白琵鷺、海鷗等鳥類 馬海明 攝
4月1日上午,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研討培訓會召開,新一輪的黃河流域春季鳥類遷徙季調查也同步開始。
從鳥的多少看環(huán)境的變化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和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黃河流域的生態(tài)保護尤其是濕地保護在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張正旺介紹,與長江流域和東部沿海濕地相比,黃河流域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而在水鳥及棲息地調查方面,除了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南三門峽等少數地點之外,黃河流域大多數地區(qū)缺乏系統(tǒng)的水鳥及棲息地調查和數據,2022年10月份之前尚未開展涵蓋整個流域的系統(tǒng)性的水鳥調查監(jiān)測。
“對河流進行整治和保護,首先需要一些基礎的信息數據,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生態(tài)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就包括對鳥類資源的保護?!睆堈忉專_展調查,首先要摸清本底,看看黃河流域這幾千公里到底有多少鳥在這里分布,每年又有多少數量的鳥在此棲息。
鑒于過去對黃河流域鳥類種群資源的數據掌握較少,這種全流域的,利用統(tǒng)一的方法來進行同步調查,尚屬首次。
在談到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差異性時,張正旺介紹,最主要的不同點就是生境(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一樣。長江中下游有一系列的大型湖泊濕地,除了長江干流以外,還包括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洪湖等。長江中下游濕地也是我國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復合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我國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相對長江,黃河流域湖泊較少,又包括沙漠、戈壁、草原、沼澤濕地、湖泊、人工濕地等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且沿岸的開發(fā)利用歷史時間較長,鳥類的組成與長江流域的差別大。
烏拉特前旗附近的黃河景觀
顯然,黃河中下游濕地范圍比長江流域面積小,鳥類種群數量也沒有長江流域多。但從鳥類遷徙看,黃河流域涵蓋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東非—西亞三大全球候鳥遷飛區(qū),是鳥類遷徙的重要的棲息地、繁殖地、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罢麄€黃河流域同樣有重要的濕地群,上游、中游、下游都有很多水鳥的重要棲息地,進行同步調查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睆堈榻B。
記者注意到,長江中下游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起步于2004年,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中國黃渤海濕地調查)起步于2006年,相比黃河流域均提前多年。
水鳥調查,為黃河濕地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生態(tài)脆弱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在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黃河保護法中可以看到,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排在優(yōu)先位置?!皩S河流域數量急劇下降或者極度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和受到嚴重破壞的棲息地、天然集中分布區(qū)、破碎化的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開展保護與修復,修建遷地保護設施,建立野生動植物遺傳資源基因庫,進行搶救性修復?!薄敖M織開展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定期評估生物受威脅狀況以及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效?!?/p>
調查黃河流域水鳥的種類、種群數量及其棲息地現狀,就能掌握黃河流域重點濕地的水鳥分布與數量動態(tài)變化趨勢,也能填補我國重點保護鳥類和全球受脅水鳥的保護地空缺,為黃河流域濕地與水鳥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根據統(tǒng)計,在黃河流域,黃河源區(qū)、上游河谷區(qū)、中游河套區(qū)及下游三角洲地區(qū)等濕地水鳥資源都非常豐富,擁有的水鳥超170種,超過全國水鳥物種總數的一半。其中包括眾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全球受脅物種。
自2022年10月開始,第一次黃河全流域的水鳥及棲息地同步調查展開。于秀波介紹,“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點位沒有調查,但實際數量遠遠超過預期。”當時的水鳥調查數據約36萬只,而2023年1月份的調查,水鳥數據已經增加到約57萬只。
“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工作,主要是收集數據后再進行分析?!狈治鲞@個區(qū)域鳥類組成的特點、數量動態(tài)等,同時進行不同地區(qū)之間和不同年代之間的比較,以此來找出一些特別需要保護的重要物種和重要地點?!皩τ谶@些數據,將來我們要建立數據庫,也要寫成相應的報告,有利于保護管理部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是我們工作的目標?!睆堈嬖V記者。
根據此前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培訓會上的信息披露,黃河流域水鳥有效數據約有15萬條。北京林業(yè)大學生態(tài)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賈亦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啟動的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調查將保證黃河流域鳥類有效數據不少于100萬條,這些將為濕地和水鳥保護戰(zhàn)略研究提供關鍵的科學數據?!?/p>
那些突破預期的新發(fā)現,是非常大的鼓舞
“1月份,在甘肅省的同步調查中,記錄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朱鹮、黑鸛等,其中朱鹮越冬種群數量為6只;黑鸛(繁殖鳥)在甘肅的越冬種群總數量高達29只,主要分布在涇河與芮河流域?!碧m州大學生態(tài)學院野生動物多樣性監(jiān)測與保護團隊負責人、教授張立勛介紹,這些調查發(fā)現都十分讓人欣喜,特別是對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朱鹮的記錄,這也是首次確認朱鹮在甘肅省境內的越冬記錄。
調查人員在烏梁素海觀測水鳥及棲息地
于秀波也表示,黃河流域水鳥及棲息地的同步調查帶來了很多超出預期的結果。在內蒙古、甘肅等地,灰鶴的預估數量遠遠大于原有預期;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的分布范圍同樣超出預期?!霸谏綎|的東平湖調查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的數量增長程度令人不可思議,總數量超過了1000只。水質的改善給它們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環(huán)境,也讓青頭潛鴨從越冬遷徙鳥成了東平湖的‘留鳥’,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劉利一直負責和參與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的水鳥及棲息地調查工作,大小天鵝、疣鼻天鵝等遷徙的鳥類,白琵鷺等在當地繁殖的鳥類都是他關注的重點。他介紹,首次同步調查工作開展以來,在整個過程中記錄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至少有12種。他表示,就在前不久,還發(fā)現了黑頸鶴,這是黑頸鶴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的首次記錄,黑頸鶴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一般生活在高原地區(qū),“突然的發(fā)現讓我覺得挺有意思,這是一個標志性的物種,它為什么會來到這里?以及黑頸鶴的遷徙線路等方面都還值得進一步關注,也值得持續(xù)研究?!?/p>
于秀波還透露,此次4月份開啟的新一輪同步調查,主要針對黃河流域春季鳥類遷徙季,7月份會繼續(xù)組織夏季繁殖季的同步調查。據了解,春秋季是鳥類的遷徙季節(jié),在重要的停歇地,主要調查目標物種包括鶴類、雁鴨類、鸻鷸類、鷺類等EAAFP(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qū)伙伴關系協(xié)定)關鍵物種。而在繁殖季主要調查目標物種包括黑頸鶴、斑頭雁、普通鸕鶿、棕頭鷗、遺鷗、黑嘴鷗、疣鼻天鵝、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物種。
黃河生物多樣性,一件需要持續(xù)思考的事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把黃河比喻為龍,而在內蒙古境內的黃河段就恰似“龍”脊梁,黃河大大的“幾”字彎也在這里綿延流淌。作為黃河流域緯度最高的地方,冬天的氣溫能達到零下20攝氏度,對于野生動物來說,這里同樣創(chuàng)造了區(qū)別于黃河其他流域段的生境。
“在內蒙古,有些鳥類會去農田覓食,但由于氣候原因,冬天時候食物種類相對缺乏,對鳥類來說棲息地可能喪失?!眲⒗伎迹绾卧诓慌c農業(yè)產生矛盾的情況下,保護好這些鳥類,是必須要面臨的問題。他還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專家提出,在保護鳥類以及瀕危物種的時候,要把目光投向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我覺得這是很正確的?!北热缭邳S河流域內蒙古段,春季的時候,當地的原生濕地并沒有多少,大天鵝、小天鵝等鳥類利用農作物來做能量補給纖維是可行的。
“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40%,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產功能,也具有調節(jié)氣候、養(yǎng)分循環(huán)、土壤保持、水源涵養(yǎng)、固碳減排、侵蝕控制、環(huán)境凈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多種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鞭r業(yè)農村部環(huán)境保護科研監(jiān)測所研究員趙建寧曾表示。
什么是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糧食和農業(yè)生物多樣性指所有能夠提供糧食、飼料、燃料和纖維的野生與馴養(yǎng)動植物,還包括通過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支持糧食生產的大量生物,后者被稱為“相關生物多樣性”,包括能夠保持土壤肥沃、為植物授粉、凈化水和空氣、保持魚類和樹木健康、以及能夠抗擊作物與牲畜病蟲害的所有動植物和微生物,例如昆蟲、蝙蝠、鳥類、紅樹林、珊瑚、海草、蚯蚓、土生菌類和土壤細菌。
如今,劉利接觸水鳥及棲息地調查已經10年時間,從最初的步行、騎自行車、坐公交車,到現在組織團隊協(xié)同調查,這些變化也讓劉利有了越來越多的思考。針對黃河流域的獨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氣候變化等原因造成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破壞,劉利表示,“要制定哪些針對性的政策去保護,是我們值得一直思考的問題?!?/p>
生在內蒙古,長在內蒙古,同時也是包頭黃河國家濕地生態(tài)保護研究所負責人,劉利對于黃河以及水鳥也格外有感情。他表示,“把當地的生物資源尤其是濕地鳥類資源,記錄好,并根據自己的研究內容以科普的形式進行傳播,也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和活動,讓更多人,特別是孩子走進自然、愛上自然,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生境遭受了破壞,就要考慮如何恢復;水位太高,就要適當調控;遇到人為的非法捕殺行為,就要加強巡護和執(zhí)法;如果出現禽流感等疫病,要采取果斷措施,進行防控?!睆堈脖硎?,各個部門要一起協(xié)同來開展工作,使生境越來越好,鳥的資源也會越來越豐富,而對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會更加有的放矢。
來源:新黃河客戶端
責任編輯:楊雪